大明万历三十二年,在远离京城的西北地区的一个偏远小县,久旱无雨,千万亩农田无水灌溉,田里的禾苗即将枯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粮食的绝收将意味着当地百姓无粮充饥,无法生存。随着旱情的加重,知县大人的病情也在加重,只见他躺在床上,神情憔悴,面色枯黄,一双无神的眼睛看着窗外如火的烈日与干旱的农田。他的夫人此刻正在熬药,几天前她已请过几位名医上门为知县诊治,服了几天的中药,知县的病情仍无好转的迹象。一天,一位名医再次被请到县衙为知县诊治,知县夫人问道:“大夫,为什么他吃了这么多的药仍不见效?难道真的不可治了吗?”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留下一条药方就离开了。
正巧,门外一位年轻的民间郎中求见。“你能治病?”知县夫人不信任的心态溢于言表。这位青年郎中却不顾这些,只是冷静又娴熟地给知县把脉看舌。一会儿,郎中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夫人,今晚你家大人的病就会好转,明日就会痊愈。”
“此话当真?”知县夫人认为他在胡扯,又问:“先生开的什么药?”“知县大人的病不用吃药!”青年郎中微微一笑,彬彬有礼地走了。知县夫人并不相信,她嘱咐仆人按名医的药方买回中药,准备晚上再给知县服药试试。天刚入夜,一阵惊雷把昏昏沉沉的知县从床上惊醒。
“打雷了,下雨了?”知县听到雷声后竟神差鬼使般地向门外跑去,夫人和仆人都以为他中邪了,一个个向他跪下:“大人,您怎么了?”
下大雨了,土地可以喝水了
门外大雨倾盆而下,知县站在雨中抹着脸上的雨水,高兴地笑了起来……大雨下了一整夜。第二天,知县的病真的好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么重的病为什么淋淋雨就好了呢?原来,青年郎中通晓气象,又深知知县病因。知县也就在他的正确“诊断”下,“不药而愈”了。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所致,而健康,就意味着人体内的阴阳及人体与外界之间都保持着平衡。“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而“七情”的过度,都可能使人体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因此,对于“七情”所致的心理疾病,用药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要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病情就会不药而愈。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