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词来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治。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杂病论》中曾说此穴无所不治。“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
因此,病入膏肓中的“膏肓”其实是中医里一对重要的穴位,中医典籍中有“打开膏肓,百病难藏”、“运动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等说法。
膏肓穴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指压此穴,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底层的瘀血、寒湿、痰湿等不干净的东西灸出来。经常艾灸此穴能起到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3个施行保健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之广泛。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
古人多应用于成人(20岁后),一般灸完之后艾灸足三里穴,以防气火壅盛于上。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建议灸法】
1、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两三厘米进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2、艾灸温灸法:将艾灸器具于两侧膏肓穴上,艾灸15-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
不仅如此,若配尺泽穴、肺俞穴则可以治疗喘咳,配肺俞穴能治愈久咳,配肩井穴可以改善背痛,配百劳穴能消除虚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