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整理医案的时候,也尽量写的完善和仔细,我觉得我的这个学生观察的这么仔细,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医案,可以给更多患有耳部疾病的人,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治疗方法,所以我做成了连载,就是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的人。
还有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治疗疾病,绝不是三天两头就可以治愈的,所以即使您使用中医治病,也要按照疗程治疗,也要挨着治疗,这样经络才会有每天疏通的连贯性。
2017-09-10 17:55:00 周日今天,单阿姨过了一个忙碌的教师节。从早上八点半到 12 点,下午两点到 3 点半,治疗了二十五六个病人。
学员们在群里祝福老师的话,她在中午才看到。说,上午扎到后来,手都哆嗦 了。实在太辛苦,我都不好意思,想回去算了。
下午,阿姨还是精神抖擞地来了。给一个小孩扎口腔,小孩吓得哭闹,晓毓紧紧地抱着,才给扎了。
轮到我,阿姨给扎了痔疮,说这次差不多了。这次我没攥葫芦,开始心里还是紧张,但注意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从这种惯性地反应中解脱了出来。没有那么紧张了。
阿姨还给我做了舌下取栓,用刺血针扎了许多下,真吐出来几条东西,这就是栓吧。然后,阿姨给我耳朵扎了火针,再针灸,留针一个小时。
阿姨虽然很工作量很大,但精神特别好,神采奕奕,实在太了不起了!阿姨对我也特别关照。她和许多人不一样。
在阿姨店里看到几个董氏针灸的书,拍了几张照片。
是的,到了接诊的日子,我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就会有全国各地的,乃至于在国外的华人也来约诊治疗,所以在接诊治疗的时间的真的是很累。
2017-09-11 21:40:00
周一学习董氏奇穴,对于耳朵,有在三重穴,四花穴刺血,然后在腕顺穴针灸的治疗方法。
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的针灸绝技, 嫡传弟子邱雅昌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
您看到的这个是三重穴,主要位于足阳明胃经的经络所主,我们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我们
的后天之本亏虚了,也会影响到我们全身各个脏器的不平衡,所以在一些穴位针灸和点刺放血也会
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四花穴定位就是膝眼下3寸即足三里内侧一寸为上穴,上穴往下4.5寸为中穴,中穴往下2.5寸为副穴,副穴再往下2.5寸为下穴。
下午,晚上折腾半天,刺血很多,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腿上刺血拔罐总冒泡,蒸汽很明显。可能是我的湿气太重了。
2017-09-12 08:18:00 周二
早晨,给耳门,太冲刺血。发现耳门的出血也有泡和湿气。而太冲出血很少。因为脚上气血不足,拔罐都不容易拔住。然后,扎针听宫,翳风。
接着,给腕顺穴扎倒马三针。
这些都是董氏奇穴的针灸手法
手掌可能皮厚点,扎针费劲。扎好后,有比较明显的感觉,主要是右耳有向内的疏通的痛感。间隔一会儿出现过三次。针取下来仍然会有这种感觉,现在写日记的时候也有。
不过,耳鸣没有变化。看来,我的耳朵不是一天两天能治好的。和单阿姨说的一样,不要着急,要慢慢来改善就可以了。
晚上,试着扎了驷马穴,左下驷马扎的时候有感觉,感觉连通到了阳陵泉和脚底,左耳好像特别清净,耳鸣消失。至少那时候只有右耳耳鸣。
董氏奇穴最大的优点在于针灸针数多,每个针之间的间距小,这样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短,所以经络的连续性和通透性就会感觉很好。但是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常常说,如果一针可以解决的问题,扎多针,病人就会有扎针恐惧的感觉。之所以我们感觉到董氏奇穴有效果,就是多针的联合作用,也许这针你没有扎到穴内,但是下一针,一定会在经络之中。这就是多针联合的强大针感。
2017-09-13 08:55:00
周三早晨,扎了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只是听宫,听会人家要求 1.2 寸,我用的是 1寸针还没扎到头。听会进针费劲些。完骨有针感。
2017-09-13 11:06:00 周三
单阿姨这次给我扎火针后,我的耳朵又有了第一次那种比较强烈的向耳内放射的感觉。这些天开始摸索着扎各种穴位,也在万方数据库上搜索了有关针灸治疗耳朵的期刊文献,
尝试着在董氏奇穴的三重穴,四花穴放血,扎了驷马穴,耳三针(完骨,听宫,听会)。有许多以前没有过的感觉。
感觉我的耳朵的确不是短期会明显好转,需要耐心探索。单阿姨告诉我自己扎针,真是太好了!
针灸的感觉很丰富,都需要自己去体验,最好还是自己去扎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017-09-14 22:36:00
周四上午扎了耳三针,完骨扎了 1 寸 2 分,感觉很多。感觉这次耳三针扎过后,听力有所改善。
我觉得我的学生真的很棒,他们在我这里学习完以后,有的会参加董氏奇穴的培训班,或者是参加其他别的经络穴位以及原始点的培训班。
很多人为了治好自己的疾病,或者是家人的疾病,到处去学习,就是为了,自己掌握的更多,这样,可以多方面强强联合。
我的学生这个案例后续还有很多内容,如果您看 这些内容,请您继续关注我的连载。
未完待续 单桂敏 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