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岁的吴昊一直咳嗽,父母带着他跑遍了许多医院,看过的西医和中医,吃过的药名多得他自己也记不住了,可仍然在咳嗽。他和父母不知道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尝试——针灸。急性、慢性咽炎是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宣布的43种针灸适应病症之一,1996年WHO又将针灸适应病症扩展至64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大部分患有上述病症的病人已不再将针灸列入自己的治疗方案中,甚至从来也不曾听说。
针灸到底能治些什么病?世界卫生组织的回答是:白内障、胃溃疡、哮喘、便秘、牙痛、急性扁桃腺炎、头痛、遗尿等等,涉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等多个领域;几千年的中医实践更是覆盖300多种病症。但如今国内各大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病种早已大大萎缩,用来诊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少之又少。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施征表示,现在来扎针的患者多为两类,一是痛症,二则是疑难之症,例如中风后遗症治疗等等。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施征认为,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学与中医学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界限。中医内科医生通常不扎针,对针灸也知之甚少,而针灸科医生研究针灸却找不到病人。“像感冒,理想的状态是内科医生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直接给患者扎针,不必再让患者去针灸科挂号。”施征认为,在针灸“遗失”的患者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常见病、多发病。
针灸本应是中医学中的一支,是中医师不可或缺的技能。针灸的独立成科令针灸的研究得以更精、更尖,可与此同时它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孕育自己的土壤,离开了疾病群,淡出了患者的视野。在上周召开的第六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上,全国针灸专家汇聚一堂,探讨的科研题目已经向基因方向发展,但这些成果不仅患者不了解,而且对大部分的中医师似乎也过于高深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先生认为,现实的情况是“综合医院不重视中医,中医院不重视针灸”。可反过来,针灸师是否也应该主动走出科室大门,走出医院大门,主动寻找病患,展示自己的魅力呢?从事针灸原理研究近40年的韩济生院士表示,在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今天,针灸这样的非主流医学将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不污染环境,费用也比较低廉。
今天的针灸不能养在深闺人不知,它需要广而告之;今天的针灸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有人精心包装、进行营销;今天的针灸学术活动不该是闭门开会,而应当打开大门,欢迎其他学科的医生,欢迎社区里的患者前来聆听。